工商管理专业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仅承载着传授专业知识的重任,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使命。其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包括诚信道德、合作精神、责任观念及创新思维等要素,在数智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在数智时代,教育方式的创新成为推动“课程思政”深化的关键。教师应积极拥抱数智化转型,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型教学工具,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学习体验。这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兴趣与热情,还能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确保教学活动的高效、个性化和智能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在数字化教学领域的探索与应用日益深入,在线教学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在此背景下,加强“课程思政”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渗透与应用,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而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特点
实践性特点。工商管理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紧密贴合实践的学科,其核心使命远不止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以中国企业制度及其改革进程为镜,教师在教授此门课程时,应巧妙地融入最新的市场动态、政策风向标以及改革征途中的真实挑战。通过精选鲜活、具体的案例,为学生勾勒出企业管理的多维图景,让他们直面复杂性与挑战性的真实面貌。在剖析与讨论这些鲜活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在无形中锤炼了独立思考与应对挑战的能力。此外,将社会热点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的脉动与国家的命运,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社会性特点。工商管理课程与社会学的紧密联系体现在其多个核心科目中,尤其是《管理学》与《会计学》这两门基础且关键的学科。《管理学》不仅探讨了管理理论,还深入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使学生能够从宏观视角理解社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而《会计学》则通过财务数据的解读,揭示了企业经济活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财务信息来指导企业的战略决策。在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还广泛涉及了现金管理、成本控制、预算规划等经济管理方法和途径。这些内容不仅紧贴当前企业运营的实际需求,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灵活应对,高效管理。
综合性特点。在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学中,经济学问题如同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其每一笔都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紧密交织。心理学在此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帮助学生理解消费者行为、员工激励等管理实践背后的心理机制。社会科学则提供了对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的深刻洞察,使学生能够从更宽广的视角审视企业运营的社会环境。而经济学本身的知识,如供需理论、市场结构分析等,则是学生理解市场运作规律、制定商业策略的基础。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在交际技能上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协作。此外,他们还能更准确地分析市场发展趋势,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在我国的深厚传统文化中,国家情感与社会责任构成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与重要内容。每位学生及国民均需秉持家国情怀,肩扛社会责任。因此,大学教育应积极融入国家情感与社会责任的思想精髓于各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旨在深植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前,工商管理课程作为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融入与国家情感、社会责任紧密相关的元素。诸如企业家的双重角色——社会人与经济人、新时代创业者的精神风貌、国家品牌的塑造以及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均构成了工商管理课程思政教育的亮点,旨在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素养又拥有高尚情操的优秀人才。
团队协作与合作。“合作共赢”与“互惠互利”理念,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不仅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成长轨迹,更直接关联到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的竞争实力与生存状态。团队合作与追求双赢,正是合作精神与专业分工精髓的展现。为了推动企业在市场中稳健前行,稳固市场地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育的进程中,需巧妙融合团队合作精神、专业分工精神、全局视野及集体荣誉感等思政要素,同时,还应将跨部门协作、竞合策略、战略联盟构建、项目管理智慧以及团队创新能力等实践理念,无缝对接于教学体系之中。将这一系列思想政治素质视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柱,并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持续深化与渗透,以培育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深谙合作之道的未来商业领袖。
诚信道德。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信用与道德缺失的问题屡见不鲜,虚假广告、恶意竞争、假冒伪劣商品等现象频现,这些不仅严重冲击了消费者的个人权益,也阻碍了各类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构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鉴于此,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亟需与诚实道德、思想政治素质等紧密融合,旨在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产业界的健康繁荣。当前,企业在其成长轨迹中已深深嵌入了多种意识形态元素,如工匠精神、诚信经营理念和诚信服务理念等。这种市场与企业的演进趋势,深刻影响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因此,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应充分融入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等思政元素,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专业技能培养,同时塑造其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数智时代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正确引导和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必须从多个层面强化师德修养,坚持以德施教、以德为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首先,要高度重视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其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通过课程思政,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针对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学科思政教育,并将其纳入年度教学计划中,以确保思政教育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再者,每周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为学科团队的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就“课程思政要素”“教学方法”和“建设经验”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根据研讨结果,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教案和案例库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以提升教学质量。最后,要加强对HR管理学科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相关项目。通过深入研究,可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中,为培养更多具备良好思政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了更有效地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采取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以及“教师主导”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此模式不仅聚焦于课堂内的知识传授,还高度重视课堂外的实践应用,确保学生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灵活地将之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通过“请进来”的策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精英步入校园,为学生分享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并提供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鼓励学生“走出去”,参与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亲身体验职场环境,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还掌握了应对和解决企业、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此番经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性,还锤炼了他们的工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实践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也更为清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方位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首先是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评估系统。该系统涵盖了校长、教务处处长、各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教学督导组、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等多个主体,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中,利用在线平台实时采集和整理教学与行政信息,从而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实行教师工作评议制度,确保每位教师在各学期都能接受到监管和评估,以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和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各级教学指导小组的优势,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并组织了由资深骨干教师组成的讲座团队,为年轻教师提供“怎样做好高校教师”的主题讲座,并作为他们的辅导教师,助力年轻教师的成长。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学评估制度,在教学平台上设置了评估模块,允许学生在任何时候对教师进行匿名评估,这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又能确保评估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此外,在学期结束后,学生需通过教学管理平台查看自己的分数后再进行评分,这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最后,加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与教学成绩在教师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并将其作为教师绩效考评、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以此激励教师更加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依托“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即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和反思提升,精心设计和创新了工商管理的线上课程思政内容,旨在从源头上提升工商管理教师的课程思政认知与实践能力。通过深度融合课程思政与实际教学,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全面升级了教学评估体系,引入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估指标,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客观、准确的反映。这一系列举措为工商管理的线上课程思政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了其向更高水平发展,也为其他线上课程思政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杨建,周江文,魏斌;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西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江西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江西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江西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江西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江西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